找到相关内容257篇,用时1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玄奘大师所传的唯识佛法的特点(2)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因此从有情的根机而言,说一乘者实是方便,种姓各别,决定真实。这是法相唯识宗(简称相宗)和般若观宗学人(简称空宗)所共同认可的。然在佛教界,那些主张如来藏缘起说...者。就法言者,佛所说法,有了义教不了义教。不了义教者乃是世尊为适应众生的根机,从了义教选取少分或多分而说的密义言教,又名权教。了义教者乃是世尊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以显了相而说的究竟圆满的教法,又名实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42361681.html
  • 印度的文殊信仰

    一切有部的教义也臻于成熟。它的发展成了印度佛教四大宗派之一的婆沙宗,同时也促成了它的反对者观宗的建立,其再发展就促成了大乘有宗。  总之,案达罗王朝和贵霜王朝是印度南北的两个各自统一的王朝。他们政治...大乘经;大乘经流布;文殊信仰  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08)01-0025-13  文殊,全名文殊师利。文殊师利是大乘佛教的首席菩萨。因此,文殊信仰...

    肖 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13063182.html
  • 《大乘大义章》浅析

    ;思想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真正贯彻了观宗“以无自性故,一切法得成”的精神,用“空”去成立、去包容一切,而不是去破坏一切。所以,虽然满纸的&ldquo...《大乘大义章》浅析   一前言   《大乘大义章》又作《鸠摩罗什法师大义》、《问大乘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是根据东晋时期鸠摩罗什法师与庐山慧远的书信问答编录而成。据《高僧传》记载,远公听闻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70963821.html
  • 《楞伽经》导读(一)

    观”,即为观宗的究竟真实义。阐扬这法义的,后人名之为“瑜伽行观派”。   于西元七世纪时,受藏王赤松德真迎请入藏弘法的阿奢梨寂护(Santiraksita),便即是瑜伽行观派的大师,是故藏密...《楞伽经》导读(一)  谈锡永   前言   《楞伽》是一本十分重要的佛家经典。印度、汉土、西藏,三地的佛家都与本经有很深的渊源。   在印度,称为“空宗”的观派,以及称为“有宗”的瑜伽行派(唯识...

    谈锡永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00663964.html
  • 王恩洋:佛教概观

    的人称为成实宗。  (2)俱舍宗 依《俱舍论》得名。《俱舍论》是世亲糅合经部与有部而成的,陈真谛译,习之者称俱舍宗。后来玄奘新译,为法相宗人所必学,不另立宗。  (3)三论宗 即印度的般若观宗。...知足的道行。少欲不是绝欲,生活所须必得享受,知足便应适可而止,禁止贪求,不要因而损害身心,侵夺他人,扰乱社会。  由此可知:佛教在印度,一面既承受了印度文化的成绩,一面又予它以革命,正唯革命,才予它...

    王恩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91364456.html
  • 观之学

    观之学  作者:王路平  一、观学的由来及师承  (一)观学在印度的产生和发展  古印度龙树菩萨以般若思想造《观论》(简称《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广宣般若性空法门,此法门在古印度被称为观学派,或名观宗,是以弘扬龙树思想的《观论》而得名的,又被称为空宗或般若空宗。  在印度大乘佛教发展到中期即公元5世纪至6世纪逐渐形成了对立的两派:观学派和瑜伽行派即大乘有宗或唯识...

    王路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35165189.html
  • 从修止观到说止观--天台智者大师创建止观学说的过程

    ;依一实谛修习舍行,舍有无故。」[27] 又于(三慧义章)、(三种般若章)、(三智义章)等处阐述了三谛、三智、三慧的关系。故周叔迦先生认为慧文是继承地论师的思想却引用来解释观宗的典籍,至少是采取地...从修止观到说止观--天台智者大师创建止观学说的过程  提要:本文借用元照在《小止观序》所指的「承」、「悟」、「修」、「说」四个环节,考察天台智顗远绍释迦牟尼、龙树,近承慧文、慧思的法脉道统,在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15466276.html
  • 简论梁漱溟对唯识宗的理解和改造

    学者有:杨文会、谭嗣同、宋恕、文廷式、林宰平、谢无量、欧阳竟无、章太炎、梁启超、太虚,也有梁漱溟。[1]  其实,早年的梁漱溟对唯识宗保持排斥态度,把“相宗”(瑜伽行派、唯识、法相宗、有宗)与性宗(观宗、法性宗、空宗)严格地对立起来。在《究元决议论》(1916年),他把“唯识宗”称为“法相宗”这个贬义词,认为,唯识宗只能认识世间上的“法相”而没有把握出世间上的“法性。”很明显,梁漱溟占在中国佛教...

    梅谦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61973473.html
  • 唯识“八识”与康德“纯粹知性”的比较

    、无常、无我”是佛法的最高原理。龙树菩萨高扬缘起性空的思想,目的无非是要消解有情的种种执著。经过了这一辨证思想的淘沥,执著真实的众生便无想无求而达于般若中道。观宗的方法特点是破而不立,故于偏空执者...属性,却无法消除在思维成其为实体或依赖为实体的那种属性。因此这个概念便先入地将其必然性强加于你,从而证明其在你先天认识能力的存在。本文立足于主体的思维结构和思维过程,将康德哲学跟唯识思想作了一番比较...

    养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573547.html
  • 《心灵环保》——济群法师

    一些相似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轮回的问题。如果像观宗所讲的那样:“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没有我,没有造业的人,没有受报的人,但因果业报也不会消失。对于一般人来说就比较深奥,不容易认识...生活环境正日复一日地遭到污染。生活在城市的人感觉会特别明显。曾几何时,纯净的蓝天已成为难得一见的风景;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堪称奢侈的享受。水是生命之源,但我们能够喝到的是什么?清洁的水源似乎只有电视广告才...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20576077.html